如东是全国首家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逐渐规模化、大型化,为打通风电开发“*后一公里”,我县学习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历经四年全力打造全国独有的“海上风电母港”。
去年三季度,小洋口风电母港正式通航,目前,母港已列入南通市港口规划,核心功能区已经投运。正月十五复工以来,专业团队正在加快二期场地建设和码头的维护运营。
运输海上零距离
风电设备新“出海口”
4日,江苏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又一台风电单桩通过风电母港码头运送出海,自母港投运以来,公司已外发2套塔筒、16台单桩。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成辰告诉记者,海力海上风电位于风电母港西南侧,在这里生产风机塔筒,可以直接在重装设备成套基地进行组装、加工、装配,*后进入外运作业区短暂储存、装船外运。“大大节省了我们的运输成本,为设备安全有序出运提供了保证”。许成辰说,海力海上风电自2月中旬复工以来,两条生产线已经投入满负荷运行,在手订单有中广核、鲁能、苏交控,公司正开足马力,争取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作为我县风电产业链中关键生产企业之一的上海电气风电如东有限公司,距离风电母港仅仅几公里。公司主要生产的4兆瓦主机订单已经排到了2022年。公司总经理蒋裕康说,目前,海上风电对机型大型化的需求越来越大,陆上运输将成为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瓶颈。按照规划,公司预留的厂房还将生产4兆瓦以上的大型主机,并将在如东建设出口制造基地。“如东县委、县政府前瞻性地打造了风电母港,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化,我们的主机通过海上出口运往全国各地。”
沿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缪涛表示,风电母港的建成,一方面能够解决过去小散码头运输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环保问题突出、安全隐患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我县海上风电场建设逐步迈向“深海”,单机功率不断“提量”的深层次发展需要。
委托专业化团队
保障港区安全运营
自2016年开工建设以来,小洋口风电母港已完成基础配套投入超20亿元,建成挖入式港池,码头作业区、海力生产区及堆场,并安装有2台800吨龙门吊和两台40吨门座起重机,整个出运水深平均达7米,可以满足5000吨船舶全天候出运。
为了保障港区安全可靠运营,沿海经济开发区新天顺投资集团委托第三方组建了专业团队对风电母港进行日常管理。“我们的团队将把丰富的装卸、技术和运营经验,运用到风电母港的开发和运行中来。”具有19年工作经验的原南通港码头负责人钱逖之带领他的团队今年1月份正式进驻风电母港,参与二期场地建设和码头的维护运营,正月十五复工以来,他们加快为码头生产所需的电力、给排水和堆场建设。
新天顺投资集团董事长徐晓东告诉记者,港区依托风电产业起步,将逐步建设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规划包括风电装备制造业码头区和临港产业配套服务码头区两大功能板块,以服务风电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并预留发展干散货和散杂货运输的功能。“目前,港区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50到200万吨,大大降低风电产业大重型设备运输、安装、施工的成本,对风电产业园的建设以及风电企业的*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优化载体建设
打造风电全产业链
在风电母港的设计初期和建设过程中,沿海经济开发区一直将母港定位为风电产业专业化配套港口,为风电产业链所需原材料、成品物资提供仓储、运输、运维配套服务,形成集产品研发制造、安装出运、检测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随着上个月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在小洋口开工,到目前,沿海经济开发区已建有12个海上风电场和2家生产企业。记者了解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将利用现有的风电资源和风电母港优势,积极抢抓当前国家风电政策窗口期和过渡期的叠加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全县风电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总体要求,依托上海电气风机智能化生产制造基地的建成投产,加快TU&PU研发制造项目的*和推进;进一步完善风电招商项目库,切实准确掌握项目动态,构建产业项目从储备、洽谈、签约到建设、投产的梯队式发展格局。重点加强对山东金雷风电主轴加工、库珀科技风机辅件等一系列风机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的跟踪对接,力争尽快吸引一批重大项目*。缪涛介绍:“依托如东特有的港口辐射优势,全区大力推进小洋口风电母港载体建设,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国*的风电专业化生产基地。”
- 如东海上风电项目
- 小洋口建设